【回顧】致自己

Chrys Chao
Nov 7, 2023

--

成長後來是禮物,或是美麗的包裝?

最近媽媽在看韓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下班後吃晚餐的我也跟著看了幾集。今天看到的劇情勾起了一些回憶,也想到這篇在大二修社會心理學時寫給自己的成長歷程期末報告,因而想把它放上來這個小角落收藏著。致那些時日的我、現在還在努力生活的我,也當作對那些轉捩點的12、19與23歲的一個大擁抱。

在往下看之前,想說聲這邊之後都會放跟日常與爬山相關的紀錄(取代IG的概念),職場力與考試經驗相關則改刊登在Vocus:https://vocus.cc/user/@chelonia89

一、出生至十二歲
小時候,我是一個很沒自信的人,總是習慣駝著背。主要原因我認為是早產兒的關係,讓我在學習事物能力和肢體協調方面和同儕有一定的差距。而在過度聚焦自我差距下,便很難產生自信。

除以上個人先天因素,我覺得家庭提供的環境也佔有一定比例。因幼時常生病,父母會特別照顧我也會得到特別多的關愛,很多事基本上家人都會幫我做好。得到幫忙與愛並非不好,但也讓我習慣處於「被動」的角色,變得沒有自 我主見和形成對自我獨立個體的意識。對於別人所言或做的決定一律說好,總被稱讚聽話乖巧便也從沒多思考過什麼。也許是當時年紀還太小,不了解自我基模和效能吧。

不只沒自信,我在外人面前也內向寡言,但骨子裡其實有個嘰喳的靈魂。因為這樣的個性,我很喜歡待在教室看書。當然也有試過跟其他小朋友一起小遊樂場玩耍,但無奈他們玩翹翹板的方式實在太暴力,著實嚇壞當時只有十九公斤的我,所以之後就乾脆待在教室裡。加上國小的環境相較現在其實不需要太多的合作活動(比如團體報告或作業等),沒有成為「人氣王」也無礙。但也因為朋友不多,幼時對友誼重視的程度達到會在聯絡簿小日記裡跟老師訴苦 「我把某某當好朋友,但某某沒有把我當好朋友讓我好難過」的等級。 因為跟人互動少,沒有什麼捨不得的人、事,再加上年紀小的我對很多事情也沒有太多感覺,因此對九歲移民馬來西亞沒有排斥感。現在回想起來,我永不放棄精神的最大展現應是從零學習馬來語之時。從最初亂猜考卷到小六考試的A,全拜寫作業或模擬卷時刻苦的查找每一個字的意思所賜。在當地所接處到的多元文化環境也讓我對學語言產生濃厚興趣,並敢開口說英文,對現在的我帶來不少正面影響。

然而,十二歲的我迎來人生最痛與最大的傷疤:爸爸的逝世。死亡證明書上 寫著心肌梗塞,但實際原因是憂鬱症所致。爸爸臨走前的電話是我接起,而那一瞬間的沒意識到與沒挽留影響了好多年後的我,直到現在。與此同時,我被確診脊柱側彎,開始投入很多錢與時間治療。當時沒多大感覺,因我對痛的忍耐度本就較一般人高,做治療的不舒適沒造成多大影響。但心靈層面加劇的自卑和對媽媽的愧疚感影響了日後的許多決定。

這個歲數可謂我人生最大的轉捩點。當時承受著很多負面,但也很謝謝遇到 了一位喜歡六年卻又膽怯於接近、認識的他。故事起源於我天生輕微的左眼斜視問題(但為可調性的)總讓人誤會我沒在看人,也因此感到自卑,會下意識不太敢跟人對到眼。一直認為只有家人知道真正原因,但當時的他也知道。現在回想起當下真的是覺得很溫暖,有種能被了解的感覺,也因為如此才會喜歡上他。而當時對喜歡的不敢表達與畏縮也對日後自我的改變有所影響。

二、十三至十五歲
經過十二歲的黑暗,我上了初中。基於有苦總往肚裡吞的個性首次真正感覺 到被小學好朋友所利用,在友誼面受到小衝擊。但也是在這個時段遇到讓我展現嘰喳的一面,也因此變開朗的好朋友們。我很感謝他們讓我看到自己的另一面,讓我有機會用不同的態度與角度過之後的生活。

在此階段變較開朗的我,不只與人互動變多,跟他人也都保持著良好關係。 我也開始產生較多自我認同。但在很多事物上仍會以他人為主,而非先考慮自 己。仍會很在乎別人的眼光,在意著別人是否喜歡自己。形成這樣的我的最大原因便是對自我的沒自信,才會想成為別人眼中希望的那個自己,而不是自己也喜歡、認同的自己。

三、十六至十九歲
十五歲的尾巴我再度回來台灣念高中,是人生挫敗感重重但又難忘的一段時 光。當時最不適應的是數學,自然科也從不是我的強項,但因總不願放棄的精神,投注了很多心力在這些學科上。現在倒很感謝當時的自己在數學上所付出的努力,但自然科上投入的心力(比如一題算三遍)在現在的我看來是種固執上的錯誤。若當時懂得適時放手與取長補短的重要性,就能將有限的時間花在更重要的學科或事物上。

我是個很多地方不足的人,但卻又是個完美主義者。高中這段時間可算完美 主義大爆發的時段,因過度渴望不擅長的科目能變得拿手,給自我加諸了很多壓力,當時的我連睡覺都覺得是浪費。除了這些過度聚焦因素,自己也有受私中升學主義的影響。

接著,乘著幸運小船進了台大校園就讀會計系。然而,當初面臨科系選擇時 有過不少掙扎。我知道自己的社會型人格,而興趣在於閱讀,在寫作和翻譯上也較擅長。但在爸爸的事之後,出社會能趕快賺錢讓媽媽享福、一家三口能住 在大房子裡變成我最大的渴望。猶豫要像姐姐一樣就讀外文或選擇社會相關科系,還是就分數落點進入管院。最後,在多方思考和詢問後,選擇了不排斥的會計。理由不外乎是日後出路因素,那時也害怕喜歡的興趣變成考試壓力會消磨我對文學的熱愛,但也許當時的自己是在為困難的選擇辯護。

進入大一生活後,為了挖掘自己更多的新面向,我參加了很多系上活動或公關部。當時抱著想當個「管院」的人的念頭,但後來好好思考一番後發現自己真的不是個愛社交的人。比起建立無數個短淺的關係,我更喜歡維持量少質精 的情誼。這樣的我,在童癌童語裡找到了歸屬與自我認同感。 童語是我大學的最閃亮,在這裡我更認識了自己,也學到了許多事。我學習定義並認同自己,將自己從頭到腳重新認識,並體認自己的快樂泉源來自對他人的幫助。社團內溫暖的人、環境都使我覺得自己變得更好,也留下了許多美好回憶和歡笑。

童語不只帶給我正面力量,也帶來了喜歡的他。受特質吸引與自我感覺相似 度影響,我產生希望能在一起的念頭。不想再如先前般畏縮,這次的自己主動踏出好多步(利用曝光效應)並做了作息和性格上的改變(比如熬夜跟大膽在大群裡揪大家吃飯)。我發現更多新面向的自己,也透過每一次的相處了解自己想要的愛情是像這樣互動起來舒服自在的關係。

在大二上的寒假,我告白也被好人卡拒絕了,但現在仍維持著朋友關係。目 前也還帶著喜歡相處著,但因有些東西已被戳破在互動上對方會顧慮比較多, 我也沒辦法再像之前一樣找理由單獨約見面了。可能自己也在為所受的苦辯護吧,因為投入太多心力在認識和相處上,就無法毅然斷開彼此的關係,選擇以朋友之名繼續參與對方的生活。

四、二十歲的現在
現在大二下的自己,因大二上受的傷省思、改變了很多。因為爸爸的事,我 其實會害怕來不及在還有機會時表達和關心,造成有時會對身邊人過度關心而無形中讓他人感到負擔。很多時候,我把別人擺在自己前面。很消極時也會想就是因為無法挽留生命中最愛自己的男人 — 爸爸的離開,所以才不值得被喜歡,才總是被放棄的那一個。

然而,省思後我發現最大的問題是我並不夠愛趙家愛,卻期望從別人身上得到認同。現在的我懂得把自己擺在第一順位,懂得拒絕,懂得珍惜對自己好的人而非執著於留不住的。

除此之外,我也學習更全面的定義自我,更客觀的看待事情,真正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不再將事物全作個人上的歸因、明白有時放棄的必要性與勇氣及不追求完美都讓自己快樂許多。

人生裡很多事徒勞無功,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也無法預知。但我清楚知道,自己想在有限的時光裡好好與對我好的家人和朋友們相處跟表達對他們愛與謝意,想要好好呼吸並努力、用力地度過每一天。

後記

23歲的年初則是體驗到「善意的謊言比真相還令人苦痛」,學著穿越那些想好好愛,卻不知道該如何愛的日子。無論是生或死的離別,都伴隨著苦痛。

刻意忙碌的日子沖掉記憶的色彩,很多枝微末節記不太起來,特別快樂、傷心或憤怒的記憶倒仍鮮明,或是被過度美化、扭曲也說不定。前些日子常想起那夜,真切地體驗到憤怒與傷心是會同時存在的。

自己一直以來對肉眼不可見的心理傷的想法都是「共存」,並沒有所謂的「時間會帶走一切」。因為內在的傷不像皮肉傷,隨著新皮長出,就能忘記當時的痛覺。只是我們會學著如何共存,帶著它繼續生活,努力著不重蹈覆轍。而情緒是中性的,當它來時,就把它當成海浪,過一會兒就會過去。

不知道有沒有人讀到這邊,讀到這邊的大家最近都還好嗎?問這句的同時,也想到之前問過一位朋友「我是個怎樣的人」,對方回答「溫溫的」,見面總是呼喚她的名字,然後問一句「你還好嗎?」。

很常這麼問大家,可能是因為問出口的我同時也在問自己。總是希望自己好好的,但其實偶爾不好也沒關係,日子總會越過越好。

寫在這邊的字句都沒精修過,讀起來的邏輯、字句中的情緒難免有些雜亂無章。最後想說,大家有任何想分享或回應的,都可以透過IG小盒子找我。我蠻喜歡跟人聊天的,只是訊息上沒那麼及時回覆就是了。

這篇就先記錄到這,待年底再分享今年Q3、Q4的日子。

--

--

Chrys Chao

一個紀錄日常的小角落。有關考試或職場題材文章往後將發布於:https://vocus.cc/salon/chryschao